科研动态
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一带一路重要经济廊道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
召开实施方案答辩总结研讨会
2018年1月2日,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数字一带一路"项目(项目3)课题三"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子课题三"一带一路重要经济廊道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在成都山地所召开了12月27-28日子课题实施方案答辩总结研讨会。会议主要参加人员包括子课题负责人李爱农研究员以及课题骨干边金虎博士、雷光斌博士、南希博士、张正健博士、尹高飞博士、靳华安副研究员、赵伟副研究员、孔博助理研究员、刘斌涛助理研究员等相关研究人员。
会上,受子课题负责人李爱农研究员委托,边金虎博士首先介绍了该子课题的立项背景,系统介绍了子课题的五年总体目标、提交数据集内容、考核指标、课题预期成果、研究内容、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及各研究内容详细实施方案、子课题核心科学技术与创新点、公共平台与配套设施建设、风险分析与控制、人才队伍建设方案、组织管理方案、现有工作基础等内容。李爱农研究员介绍了整个专项的情况以及子课题在专项中的位置,深入剖析了答辩会上的专家意见,并结合先导专项"十二字"基本要求,分析了子课题如何实现"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他指出本子课题是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大事,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希望大家举轻若重,把子课题的每一件事当做一件大事来做,子课题是展现各位学识的重要舞台,希望各位科研骨干能够在本子课题的支持下,通过五年时间成长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科学家,锻炼一支国际化队伍。
随后,课题骨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南希博士指出数据集是"用得上"的直接体现,后期的评估与预测模型如何体现在"用得上"中还需做进一步思考。张正健博士指出在廊道范围确定时可适当考虑地理单元的完整性,并梳理研究内容的上下与平行关系。雷光斌博士建议在数据集生产时适当从欧亚大陆整体考虑。靳华安副研究员指出在生态参量数据集生产时考虑不同廊道面临的山区、旱区、寒区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很有必要,可设计多套算法和模型。边金虎博士进一步分析了子课题生产各数据集的重要功能。尹高飞博士建议在廊道核心区确定时除了考虑自然保护区,还可适当考虑人文、文化遗产地等与生态保护有交叉的区域,同时注重利用课题组公共资源平台,在数据生产时进行统一调配。刘斌涛建议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突出廊道的特殊生态环境问题,并从多个尺度开展研究,在后期研究中可考虑几个重点城市群、农业主产区等。孔博建议在子课题实施过程中个别参量可以从大数据角度做出新意。赵伟副研究员指出了水热参量在后期廊道生态环境评估中的重要用途等。
李爱农研究员在最后总结中介绍了郭院士的基本要求,指出本次研讨会很高效而且十分必要,该子课题是中心承担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年轻人务必要举轻若重,有危机感,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要尽我所能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完善,并指出子课题近期的主要任务:
1) 各位课题骨干结合数据集内容深入思考,每个数据集生产要有非常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近期还需加大研讨;
2) 数据集生产要考虑普通地区、山区、寒区、旱区用不同模型使数据产品有特色;
3) 跳出南亚,从"六廊六路"角度瞭望一带一路廊道全局视野;
4) 子课题的年度任务分解,数据集生产与分析的时间节点;
5) 子课题生产数据集内容、精度指标的进一步梳理;
6) 研究区范围的确定要讲的更有道理,故事更丰富,维度更多。
|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