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项目
课题为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子课题,执行期5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发展无或少地面实测数据的典型生态参量遥感监测与增量更新关键技术,构建“一带一路”重要廊道生态环境遥感数据集,发展耦合生态-环境-灾害-经济-人文等多要素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框架,诊断各经济廊道不同区段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预判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未来的生态环境情境,评估廊道建设给区域带来荒漠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山地灾害等潜在生态环境问题的风险。
以典型山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生态参量遥感反演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剖析山地陆表生态参量遥感反演建模及其时空表征能力研究所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山地典型生态参量的遥感反演建模及其时空表征能力评估方法,增强我国山区生态环境监测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山区互联互通工程建设生态安全遥感监测、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科技需求。
构建山地遥感综合观测试验场,布设地面传感网,形成"多空间尺度嵌套"和"多地形梯度联合"的立体化综合观测网络,结合无人机遥感观测平台,开展地-空-天协同观测试验,探索山地"点"观测数据向遥感像元"面"观测数据的尺度转换方法。系统评估CDRs单一产品及多产品组合对山地碳水循环、能量平衡等时空过程特征的表征能力,揭示不同地形梯度、不同下垫面类型等情况对CDRs产品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评估CDRs在山区碳水循环及能量平衡方面的应用效果。
项目为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购专项项目,于2016年12年正式立项。本项目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山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区,通过多地形梯度、多覆盖类型、地空天立体观测网络(样方)的建设,显著增强山地复杂条件下地表多源观测信息的获取能力,为分析地形对定量遥感关键领域的影响机理,改善从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或估算山地典型陆表参量的模型和算法,提高山区定量遥感产品的可信度提供支撑。
面向南亚关键经济廊道建设对资源、环境、灾害等空间信息的迫切需求,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南亚区域内关键经济走廊为研究对象,集成遥感观测、地理栅格计算、空间模拟等一体化空间信息技术,完成关键廊道资源、环境、生态、灾害及社会发展等关键问题的初步诊断与评估报告,培育对南亚地缘资源环境科学认知;集成南亚资源环境多源数据、专业模型,并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提出专家可参与的南亚空间信息服务综合平台框架方案,培育南亚地缘合作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最终,综合形成面向南亚地缘合作资源环境信息认知与空间信息服务的学术高地,服务研究所"一三五"目标及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